在藍天、碧水、凈土這三大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戰中,凈土保衛戰被稱為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與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具隱蔽性、滯后性和難可逆性。
土壤修復通常包括土壤調查、監測、評估、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等,產業鏈長,專業性強。由于土壤修復方面缺乏具體標準、準入細則,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土壤修復行業野蠻生長。
2016年,國務院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正式吹響了土壤污染防治的號角。地方層面,各地陸續啟動當地的土地污染詳查工作,為全面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提供基礎支撐。同時,國家在土壤修復方面的資金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自“十三五”以來,中央政府的專項扶持資金已累計150億元。
作為首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單行法,2018年新頒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分類管理、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為原則,對于污染責任人認定、污染治理誰來買單、如何對污染行為嚴懲重罰等核心問題都給出的清晰的答案。
之所以被稱為“最嚴”,一方面源于土壤污染的風險管控和修復,另一方面則是在對污染責任人的責任追究有法可依。具體來說,針對污染地塊,首先是土壤污染責任人承擔修復責任。這意味著,企業在做項目時更加注重風險控制,對于前端場地調查和風險評估不明晰的項目也都開始理性選擇。原有的污染土壤,必須挖出來重新修復治理,做完之后再回填,原位修復的要求會相應大幅增長。按照多部委針對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的時間安排,計劃于2020年底前摸清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污染狀況。
土壤修復的方法總結:
物理·化學性處理方法
1)土壤清洗法(Soil Washing)
土壤清洗是把污染的土壤挖掘后用洗滌液把土壤粒子表面附著的有、無機性污染物質分離掉,最后在土壤內濃縮、處理或以傳統的廢水處理法處理的工藝。
2)溶劑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
溶劑萃取法是把污染土壤放在萃取機內用溶劑混合溶解后,用分離器分離處理的方法。
3)化學氧化法(Chemical Oxidation)
氧化還原技術是通過對已污染的土壤添加O3、H2O2,KMnO4,S2O82-等化合物,使其氧化/還原,最終把污染物質無毒化/低毒化的一種方法。
4)固化/穩定化法(Solidifucation/Stabilization)
土壤淋洗是一種通過注入、抽吸淋洗液過程來去除土壤中有機和無機污染物的修復技術。
5)電動法(Electrokinetic Desorption)
電動修復是通過電流作用,在電場作用下將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如Pb,Cd,Cr,Zn 等)和帶電粒子以電滲透和電遷移的方式向電極運輸,然后進行收集處理。
6)氣提法(Soil VaporExtraction)
通過注氣孔把空氣注入到土壤內,同時還利用真空設備通過井孔把土中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就地抽出地表。
7)土壤清洗法(Soil Washing)
借助能促進土壤環境中污染物溶解或遷移的溶劑,通過水壓力頭推進淋洗液,將其注入污染土層中,再把包含有污染物的液體從土層中抽提出來,進行分離和污染處理的過程。
生物處理方法
8)土壤耕作法(Land Farming)
把微生物可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在50-55℃的溫度條件下進行生物降解的方法。為了提高混合物的空隙率,添加膨松劑或有機質。
10)生物堆置法(Bio-pile)
把污染土壤堆成適當的高度,通過配管周期性的注入空氣、營養物質等,達到增大微生物的活性來去除污染物質的目的。
11)植物修復法(Phyto-Remediation)
植物修復技術就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的過程來吸收、轉化污染體(如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以期達到清除污染和修復的目的。
12)通風法(Bio-venting)
把氣體狀態的揮發性有機物質萃取的同時,給土著微生物提供氧氣及養分,加速土壤內部蒸汽流速,大大提高微生物的分解能力。
13)生物漱洗法(Bio-slurping)
為了去除地下水和土壤內的流動性污染物質,加速污染物的分解,使用了生物扭曲和真空抽吸要素的技術。
熱處理方法
14)熱脫附法(Thermal Desorption)
是把污染土壤內的有機污染物揮發,脫附的方法。